在欧洲看了七八年画展后,我是这样引导女儿学画画的 ...
画画对孩子有那么重要吗?孩子的画应该如何看?怎样引导?要不要让孩子去上绘画培训班?如何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?……
关于画画,或者孩子的艺术启蒙,有很多理论和做法。受欧洲文艺气氛感染多年的花友@林戴西家的做法就很特别,简单来说,就是向“向大师致敬”,从小接触经典作品、真实画展。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,就是这样一点点熏陶出来的。
非常有意思的儿童艺术启蒙一手实践,谢谢@林戴西的分享~
本文由小花生网友@林戴西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
女儿爱画画,我也爱在朋友圈贴女儿的画,后来就有人说好有画画天赋。其实,那么丁点大的孩子,每一个都是天生的小画家、都喜欢涂涂画画。至于为什么被别人说“画的有大师范儿”,除了吹捧,可能还跟她经常跟着真正的大师“学”画有关。
这个故事,要从我这个妈妈说起
我不是艺术出身,在考大学前甚至被灌输了“只有学习不好的才去考艺术类”的“应试教育邪恶思想”,所以对艺术的认知,仅仅在为了应付高考历史,而死记硬背下的“文艺复兴三杰是谁”、“列宾为什么是伟大无产阶级艺术家,代表作有什么”…等等。
是的,我能说出无数艺术大师和世界名画以及它们的“中心思想”,仅限于纸上谈兵,毫无感觉。
二十出头那几年,我无忧无虑地在欧洲读书,四处旅行。在阿姆斯特丹停留时恰逢伦勃朗诞辰400周年大展,荷兰人把他们能弄到的伦氏作品都集中在了荷兰国家博物馆。
我误打误撞闯了进去,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跟《夜巡》撞了个满怀——那么巨大的尺寸的一副世界名画真迹,我立刻明白了之前背得滚瓜烂熟的“伦勃朗的艺术地位:开创了用强烈明暗对比刻画人物形象”是什么意思。
不夸张的说,就是那一刻,我全身向往艺术和美的细胞被激活了。我为此修改了荷兰的后续行程,近距离感受了维米尔和梵高,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成了我当时MSN头像。
我在最有闲的时光里呆在欧洲这片文艺沃土,德国五年、法国半年、奥地利一年、穿行整个意大利,打着“学外语”的名义到处看画,后来又很幸运在伦敦工作,补上了著名的英国风景画这一课,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吧!
从邂逅伦勃朗到现在,这十多年,我再也没背诵过任何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,纯粹是自发的受美的驱动,一次次走进美术馆去感受艺术品。也许自己有小小的心得,会为了求证自己的想法,去主动看一些艺术史论的书,看了史论又更加理解作品的美。
从感性认识(感觉和欣赏)到理性认识(阅读和理解)再回到感性认识(更爱沉醉和爱),才是我心目中艺术启蒙的正道。
很遗憾,我20岁前都在背那些也许完全不爱艺术的考官出的艺术史知识点,很幸运,我在20岁终于真正艺术启蒙。
体验,是启蒙的第一步
基于妈妈迟到的“艺术启蒙”,我想,一定不能让女儿走同样地弯路、艺术感受力再因为过早被灌输“这幅画是某某主义代表作”这种冷冰冰理论观点制约。
我们做的第一步,是亲身感受。
女儿大概是两三岁时,我们准备了各种质地的颜料和材料,让她感受颜色的震撼力和画画有多好玩儿。
安全的颜料,弄个大花脸扮鬼怪…
用棉签点的彩色点,透过墨镜看,颜色就不一样了…
用经典作品喂饱眼睛
回顾我小时候学美术,最可悲的就是“听说”了很多名作,连影都没见过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,尤其对于视觉系的孩子,没事儿多翻翻画册、用经典作品喂饱眼睛,成了我从女儿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画册一般都很贵重(真的贵,并且重),图书馆能外借的也不多。家里大量收藏不现实,我的做法是小本画册从图书馆借,但要欣赏印刷精良的大画册,还是泡图书馆和艺术书店。
看画册怎么看都行。每个人的感受力兴趣点都不一样,如果“引导”孩子问“这幅,你觉得是不是线条很流畅随意,一看就是席勒?”“这幅,你觉得是不是服装特别华丽复杂一看就是洛可可?”我感觉跟灌输史论观点没什么区别了。
我家奉行随意感受、无压力看法,翻完一本会每人挑一张最喜欢的说自己为什么喜欢。这一下就发现审美倾向了,她3岁前特别喜欢米罗,颜色明亮对比色强烈的,5岁喜欢透纳的风景画,会感觉光影渐变了。
左边为米罗代表作,右边为透纳代表作
拿着画册跟孩子讲画作里的故事,也是挺有意思的,毕竟小孩子都喜欢故事。我没怎么试过,对我的艺术史论和宗教背景知识挑战太大,打算女儿大一点自己能看懂《小顾讲绘画》了可以自行学习。
向大师致敬!
孩子天性爱涂涂画画,如果不想用“太阳月亮、小花小草、小白兔要这样画”来框住他们的创意,是不是就完全没法“引导”他们画画进阶了呢?
如果只是通过画画表达自我,我认为完全没必要管、没必要以“引导”的名义干涉孩子如何表达。如果像我这样,想要孩子表达自我之余,也可以尝试提高点色彩线条明暗构图的水平,可以请出各位艺术史上的泰斗成为孩子的老师。
对着画册、彩打打印件、iPad里的电子版名画,女儿从3岁不到就开始了随意临摹(我把这个叫“向大师致敬”系列)。
别担心孩子太小名画太复杂无法临摹,孩子总有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名画,大人需要的只是布置好画架画具颜料,在旁边闭上嘴。
这是她第一次临摹名画,达芬奇的“维特鲁威人”,时值2岁半,圆形和方形是我帮她摁着锅盖和尺子描画的。虽然很抽象,我个人觉得很好的再现到了原画的精髓:头身黄金比例。
达芬奇原作
说到艺术启蒙,我们生怕扼杀小孩的创意,不敢做任何指导。那么女儿“临摹”名画会扼杀创意想像力么?哈哈,如果她真能画到没有自己想法、完全复制经典的地步,我就真的偷笑了,可以直接拿她的“赝品”冒充真迹上苏富比了~
临摹名画,孩子可能抓住的只是大师们一丁点的风格、再加上她自己的主题和再演绎,就变成了既有想像力又有大师范儿的作品。
以安迪沃霍尔风格创作的“玫瑰”,九宫格用美文纸贴好分区,上色后揭去。虽然画不出沃霍尔经典的梦露和罐头,但九宫格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配色,一看就是沃霍尔真传。玫瑰是自己创意部分,寥寥几笔,挺有想象力吧…
安迪沃霍尔原作
给干爹画的肖像画,这时候正好喜欢蒙克,是不是跟“呐喊”一样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脸和表情?还不忘加上干爹的特征:牙齿特别白…
蒙克原作
有人“买”了女儿的画
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儿,我的大学老师看了女儿的画作,为了鼓励她,以象征性的6.66元订购一副她的肖像画。像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师一样,她开始接活儿了。这大大增强了她的画画兴致。
这就是女儿接到的第一副有报酬的订制画订单。那时刚看了毕加索的解构主义,非常想尝试,就把我大学老师的脸画成了解构后再组合的样子。而且还把自己签名“ma”也解构了。
四处看展,席地而画
看展的妙处自不用说,原画真迹的质地、尺寸和震撼力是小小方寸间的画册图片无法比拟的。麻麻不正是在美术馆里爱上艺术的么?
在欧洲的美术馆里,麻麻经常看到带着画板来临摹真迹的孩子们。于是,女儿也在麻麻的怂恿下在美术馆里铺开阵势。
在毕加索特展临摹的“火枪手”,连右上角的毕老爷签名都仿制下来…
这幅有莫名喜感,人家原画明明是个人,她就画个熊~
席地而画还不够,还要在自己脸上画。这是今年年初去了国博看了唐朝出土的铜镜和相关介绍,回来亲手给自己画的唐代仕女妆容。她那阵子很迷恋这个妆容,每天出门都要求画唐朝的妆…汗…
画画,有时候也需要补课…
我说的当然不是刻板的补习了~
女儿画画偏爱用色彩表达,线条造型有点弱,本着均衡发展的原则。
4岁时,麻麻给她加了点“线条专项练习”。仅仅用黑笔作画不上色,对女儿的观察和运笔能力还蛮挑战。还好我们也不是美院入学考试,还是一如既往当玩儿~
不上色,造型就很重要。麻麻突发奇想给她看世界各地造型各异的地标建筑物,还是一样,临摹“建筑大师”的作品呗~
依次是巴黎的铁塔,迪拜的帆船,印度的泰姬陵和悉尼的歌剧院,还是蛮逗的吧~这一套画了20多小张,我拿来扫描做成了明信片,留来纪念。
进阶“学院派”
送女儿上画画班,既是迫不得已,也是顺势而为。
“迫不得已”是麻麻怀了弟弟、大肚子没办法坐小椅子上陪她一直画了,“顺势而为”是女儿长大了,除了胡乱创作也需要提高技法了,而麻麻已经完全无法指导。
女儿4岁时,很幸运的找到了一个符合我们各种需求的绘画班。老师是鲁美科班出身的,浑身是技而且超有耐心,并且理念特别符合我们家“跟大师学画画”的套路:每月有一次大师作品欣赏课,学习大师的套路作画。老师可以把欣赏做的很深度,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蒙德里埃、马蒂斯、杜尚、德加…
这是临摹塞尚的静物…
热爱艺术的小孩,运气不会太差
艺术(或者说绘画)启蒙,在我家不是一个特别刻意的事情。
每次人家问“你家女儿是怎么学画画的?”我都很不好意思说“她不是学的,是被我熏陶出来的…”
嗯,麻麻不是艺术大师,但有一颗愿意追随艺术大师去发现美的心,这就足以熏陶了。
最最重要的是,看过了东西方那么多风格流派的画,才不会认为只有太阳在左上角的画是好画,知道了什么叫“多元化”才会对世界和自己更加宽容,这样,心情不会太差。
点击阅读原文,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 ...
你的故事:你是怎么引导孩子爱上一样东西、一门才艺、一种科目的?欢迎来小花生网(www.xiaohuasheng.cn)分享你的做法、经历和感悟!如被微信选用,会有特别感谢!也欢迎加编辑微信(linzi1939)询问交流…
相关阅读:
欢迎参加小花生2017年暑假阅读活动:
感谢订阅 “小花生网”
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
周一:英文原版新书开团
周二:话说思维和方法
周三:怎么阅读,怎么学英语
周四、五:真实成长经历,教育实践
周六、日:有趣的观点和画报